- 肇庆人才网>>肇庆资讯
-
肇庆概况作者:zpp 来源: 阅读次数:15361次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5日
肇庆地区有很多旅游景点,最为代表的还数肇庆鼎湖山和七星岩。便利的交通,特色的餐饮为您提供最好的旅游城市。以下就各方面对肇庆概况:
现辖端州、鼎湖,2区;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设立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砚都”之称。 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西南,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政府领导:
市委书记:覃卫东
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锋
1、岭南第一奇观
肇庆星湖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位于肇庆鼎湖区的鼎湖山风景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2、群砚之首——端砚
肇庆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其石质纯净细嫩,蘸墨笔锋经久不退,其雕刻也相当精湛,被历代列为贡品。肇庆有“中国砚都”的美誉,当地端州区盛产的端砚自唐后为贡品,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唐代大家李贺曾写下“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美精湛的端砚制作技术。2010年9月12日,备受中国文化界注目的中国端砚展览馆,在端砚故乡广东肇庆正式开馆迎宾。
3、风华高新科技集团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基础产品科研、生产与出口的外向型高科技集团公司。
4、肇庆夜色
夜幕低垂,我们走在肇庆街头,牌坊广场,音乐喷泉,端州路,天宁路,那样迷人地跃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镜头。
5、广新生态园
肇庆市广新农业生态园占地面积5000多亩,是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以土地整理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三高农业”的典范。
6、蓝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蓝带啤酒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成立于1990年10月的广东蓝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就设在广东省肇庆市北岭山下。
7、星湖生物科技
从原国有企业肇庆味精厂的基础上改组成立的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就已经挂牌上市,一直保持稳定增幅。
8、广肇高速公路
它的建成,结束了粤西肇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该高速公路未来将与广梧高速公路连接,并直接沟通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
气候资源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8.7℃。怀集县北部山区冬季可见霜冻。年平均降雨量约1650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310~345天。早春多阴雨,夏秋受台风外围影响,晚秋有寒露风侵袭。
2006年,全市平均气温偏高,总雨量偏多,日照时数总体偏少。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1.6~23.1℃,比常年偏高0.7~1.0℃;年积温7911~8425℃,偏高306~411℃,是建国后第2个最暖年。年降雨量1704~2152毫米,总体处于正常至偏多2成之间,是2002年来降雨最多的一年;年暴雨日数5~10天,为1997年来第二多暴雨年份。年日照时数介于1407~1740小时,处于正常至偏少2成之间。
年内主要气候特点:春季温暖多雨,为低温阴雨偏轻年景,有轻度倒春寒;前、后汛期雨量偏多,“龙舟水”与热带气旋降水明显;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天气较多,局部地方出现龙卷风。6月,西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绥江水位超警戒;7~8月3个台风,致灾严重;7月高温酷热,最高气温直逼历史极值;8月秋凉,气温刷新低;秋冬少雨,气温高,“立冬”温暖如春;11月,出现晚秋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冬至”晴冷干燥,北部地区低温霜冻明显。年内,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象灾害在全市各地均有发生。
历史古迹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呢!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最近,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座岩峰布列,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博物馆”。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肇庆封开(古称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长达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庆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3年。158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并于1585年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古 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地方沿革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肇庆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务。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两广总督府从广西梧州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迁往广州,历时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庆府署为行宫,即位称帝,改称永历,在肇庆组织军民抗清。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如分巡肇罗道、分巡肇阳罗道、分巡广肇罗道等,道台多设在肇庆。1912年以后,先后设肇罗军政分府、肇阳罗镇守使署、西北军绥靖委员行署等于肇庆;1936年,设置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2个县。
建国后,肇庆一直是高要县、肇庆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地区行政公署的驻地。1988年3月,肇庆改为省辖市,辖端州、鼎湖两区和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德庆、郁南、封开、怀集10县。1995年,云浮、罗定、郁南、新兴等四个县级建制从肇庆市辖区划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为止,肇庆实辖端州、鼎湖两区,高要、四会两市(县级),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
旅游文化
肇庆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000多年旅游历史。星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封开白石岩、大斑石、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鼎湖砚洲各具特色,星湖(含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最负盛名。唐以来的七星岩摩崖石刻被誉为“千年诗廊”,与宋城墙、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山川毓秀,物产丰饶,金、玉、木、石诸材俱备,能工巧匠代有其人。端砚被誉为我国“文房四宝” 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观宽顽何足云。”这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要市盛产蒲草,高要草席生产有4000年历史,以草细柔软、编织精美为各阶层人士喜爱,色泽鲜艳、质地柔软、织花美观、虫蚁不蛀、冬暖夏凉而驰名。那时,编织草席的原料一-蒲草,主要出产于七星岩四周的沥湖、野塘之中,但1956年在七星岩四周建起了一个浩瀚似海的大湖之后,就再没有看到这种蒲草了。现今,编织草席的蒲草主要来源于西江南岸高要市的白土镇,莲塘镇和金渡镇一带,它细长、光洁、柔韧,有“赛龙须”之美誉。蒲草晒干后,要经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然后方可编织。现肇庆市郊和高要等地从事肇庆草席编织的有近10 万人,每年编织的各款草席达17o多万张。肇庆草席,以功用划分,有睡席、枕席、沙发席和包席;以花色品种划分,有白席和花席。肇庆花席颜色鲜艳,花款繁多,有蝴蝶、花鸟、连环扣、二龙争珠、双凤朝阳、心心相印等如意吉祥图案,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屏。肇庆草席向以细密无接草者为上品.
肇庆的牙雕、玉雕、竹编和工艺扇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剑花、蛋花、肇实、首乌,还有紫贝天葵,都是名优特产;清蒸文(山乃)鲤、清蒸麦溪鲤特色名菜,肇庆独有;天下粽子肇庆有,肇庆裹蒸天下无,民间美食,天下无双。
肇庆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怀集的“贵儿戏” 是我国稀有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鱼龙舞、雄鸡舞、麒麟白马舞、十二月采茶歌,400年来至今传唱在田垌村圩。
在肇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龙母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迹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名胜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梅庵、德庆学宫、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95个,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的58个,占总数的61%。肇庆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多。以鼎湖山(风景区)、七星岩、大斑石(封开县)为代表的山岳与地质景观资源;以星湖、西江、贺江为代表的水景观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黑石顶(封开县)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古城墙、阅江楼、端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德庆龙母祖庙、梅庵为代表的宗教与民俗资源;以肇庆高尔夫度假村、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等构成肇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肇庆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挖掘和整合,全市已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促进了全市旅游的发展。
上一篇:肇庆农民工积60分可入户 下一篇:高要市概况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