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书记,又出来走访吗?今晚来我家吃饭好不好?”“白书记,我从亲戚家拿来了两只鸡,来我家尝尝?”……肇庆市政府督查室主任白成彪走在广宁县宾亨镇妙村村的路上,作为曾经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他,一路上迎来了不少盛情邀请他到家中做客的村民。三年的扶贫日子,让白成彪与妙村村的村民结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扶贫攻坚工作时说过的话,“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就因为在扶贫工作的路中,白成彪为村民忙前忙后,付出真心,所以才收获了一路的真情。而近日,省内公布的广东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名单,便印有着白成彪的名字,表彰着他用脚下的泥土,心中的真心换取的一份份真情。
多重帮扶 贫苦户迎来翻天覆地的新生活
在与盛情邀请白成彪的群众中,有一个叫做李嘉敏的单亲母亲,她在白成彪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三年时间,从住潮湿、有裂缝、雨天漏水的旧平房到住上新的二层楼房,女儿顺利读上书,生活也一改昔日的阴霾。
“以前我和两个女儿挤在一个小危房里,每当下雨就特别闹心,雨水顺着裂缝漏进屋里,还因为太潮湿惹来蜈蚣,小孩子都被咬过。”李嘉敏看着如今敞亮干净的二层混泥土楼房感慨道。李嘉敏家里有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还患病,靠着一亩田的收成以及零散的打工钱,根本难以承受着学费医药费这些支出。
三年前,白成彪进村开展扶贫工作后,在进村入户的过程中了解到她的情况,便马上和工作队的人一齐讨论怎么改善她一家三口的生活。“首先我们为她申请到了危房改造的资金,同时为她的女儿拿到了教育生活津贴,并顺利推荐了她的一个女儿去肇庆市区读职业学校,解决了家长最忧心的读书问题,还建议她种植特色野菜等经济作物,介绍户主到镇的企业务工,提高了收入。”
谈起现在的生活,李嘉敏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在的生活比以往好上不是一点点,最感谢的还是白书记。他和扶贫工作队的人,带我女儿去肇庆看病,帮她们解决读书的问题,还帮她们申请每年3千的教育生活补贴。”她告诉记者,现在孩子的学费不用担心,自己的收入也得到提高,对于白成彪,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扶贫3年多来,白成彪跟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不怕劳苦,经常走门串户,拜访党员和群众,与贫困户朝夕相处,一起面对当前困难、一起挖掘自身潜力、一起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三年多来,他所在的扶贫工作队负责的80户于去年底全部完成危房改造;62户87人全部按时足额领取教育生活费补助。
三种模式 带动贫困村甩掉“贫困帽”
在扶贫攻坚的工作中,白成彪深知发展地方产业是最有效地脱贫途径。为此,他与工作队针对妙村的情况,创新地推出“劳务输出远近结合”“项目落地长短结合”“产业发展集散结合”三种模式,为妙村的扶贫户开辟一点新的发展之路。
“我们举荐年富力强人员外出转移就业。妙村人口6100多人,通过宣传发动,近2000人外出务工。同时动员留守人员就近就业,安排了10户24人进园务工。而对于部分年纪较大的贫困人口,大力支持全自动型香骨机、多功能耙田机等,帮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白成彪介绍劳务输出远近结合时表示,鼓励就业,也是进行精神扶贫的措施之一,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深刻认识到劳动致富的理念。
而在项目落地长短结合上,目前,妙村长线投资项目主要有:参与县统筹的水电站发电项目、工业园通用厂房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让每个贫困户都有固定的收益。短线投资主要是针对有发展传统养殖业意愿的,发动贫困户养鲁西黄牛、鸡鹅、黑山羊、蜜蜂、四大家鱼等,通过种养帮扶项目的落实,贫困户增收明显。
走在妙村的田间时,白成彪向记者介绍,妙村有1400多亩的连片平坦的农田,土质优良,排灌设施便利。利用这个土地优势,他通过“公司+农户+能人”的运作模式,在妙村开始逐步打造千亩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区,作为扶贫重点产业。还打造20亩的冬种连片菜篮子工程。发动近20户村民种植冬种蔬菜,多渠道增加家庭生产性收入。
整合资源 贫困村化身美丽村庄
在妙村村委会后方有一个正在建设的小广场,白成彪介绍道,这是妙村的文化综合小广场,同时还配备了高规格的“初心堂”,并有篮球 场、健身室、文化室、流动书屋等,这也是妙村的基 层廉政文化项目,未来会打造成为基层党组织的示范点。据了解,白成彪在三年的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市府办公室统筹协调的核心作用,积极主动与市、县相关单位的衔接,合理整合利用好各方资源,建设美丽新妙村。
“村里越来越漂亮,不仅‘里子’有了,‘面子’也十足地好,村民们对于妙村的变化都欢喜不已。”妙村村委会主任陈树坚表示,白成彪带领扶贫工作队,在妙村的环村路种植了近千棵绿化树,在入村路近2公里的路,建起了路灯,还新建了3个高标准的垃圾屋,妙村村的村容村貌在扶贫队的帮助下,提升了不少。
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